• 公司新闻
  • 媒体报道
  • 2024 ESMO Asia丨百迈生物BM201 TLR7/8激动剂FIH临床研究数据入选优选口头报告

    发布时间:2024-12-11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

    BM201联合放疗的Ⅰ期临床研究结果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茹恬教授在ESMO Asia大会进行优选口头报告。BM201在晚期实体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获得了大会高度关注,有望为晚期实体瘤患者带来新治疗选择。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脉通肿瘤科 ,作者医脉通 

    前言 

    备受瞩目的肿瘤学盛会——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于12月6日至8日在新加坡盛大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全球顶尖专家,重磅发布多项国际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肿瘤领域的科学进展和临床实践注入新的动力。值此大会之际,医脉通特邀苏州大学刘庄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茹恬教授分享新型TLR7/8激动剂BM201首次人体试验结果以及免疫激动剂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医脉通:BM201作为一种免疫激动剂,又被称作“内源肿瘤疫苗”,能否请您从药理学角度,谈谈这种“疫苗”相比于其他疫苗或药物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0001.png

    BM201是一款TLR7/8激动剂的微米缓释制剂,其主要特点在于瘤内注射后能够实现持续缓释,同时系统暴露量较低,从而显著提升安全性。此外,由于其长效缓释的特性,BM201在放疗后能够持续激活肿瘤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发挥持久的治疗作用。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刘宝瑞教授和李茹恬教授的临床研究中,也观察到许多患者表现出滞后的长期响应。这些临床结果与药物本身的设计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BM201长效缓释激动剂的核心优势。 

    “内源肿瘤疫苗”这一概念有别于大家常常提到的肿瘤疫苗。目前在开发的肿瘤疫苗技术通常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肿瘤组织,筛选出突变抗原,经过加工制备后再注射回患者体内。由于每位患者的肿瘤抗原不同,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化治疗方案,需要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内源肿瘤疫苗”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通过局部治疗手段(如大分割放疗或消融治疗),在短时间内杀灭大量肿瘤细胞、暴露肿瘤抗原的同时,将免疫激动剂注射至肿瘤原位,使其持续缓释。免疫激动剂能够招募抗原呈递细胞,将肿瘤抗原传递给T细胞,激活肿瘤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产生类似疫苗的作用。与传统疫苗不同,这种“疫苗”并非外源制备,而是通过体内肿瘤细胞的杀灭过程自然生成,因此被称为“内源肿瘤疫苗”。 

    这一策略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使用标准化的药物和治疗方案,激活不同肿瘤患者体内肿瘤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这种内源肿瘤疫苗的设计理念不仅简化了治疗流程,还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医脉通:基础医学的突破需要依靠临床试验加以验证,本届大会上报告了BM201首次人体研究的最新数据,能否简要介绍研究结果? 


    0002.png

    BM201作为一款创新的TLR7/8激动剂缓释制剂,正如刘庄教授刚才所提到的,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与传统药物不同,BM201通过瘤内原位免疫注射发挥作用,旨在实现原位疫苗的效果。这种创新的治疗模式为肿瘤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在刘宝瑞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致力于原位疫苗技术的探索,在原位疫苗的药物开发及技术建立方面都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作为一项早期临床研究,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估BM201的安全性。结果上看,在所有入组患者中,大多数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即使在较高剂量组中也未观察到严重的安全性问题。同时,我们也对BM201的疗效进行了初步探索,在较高剂量组观察到了令人鼓舞的疗效。 

    BM201的疗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局部病灶控制率高:接受BM201注射的患者,其注射部位的肿瘤病灶得到了显著的控制,显示出良好的局部疗效。 

    远位效应显著:约1/3的患者表现为“远位效应”。所谓远位效应,是指在未联合任何全身治疗的情况下,仅对某一病灶进行药物注射后,其他未注射的病灶也出现了肿瘤控制或缩小的现象。这一观察提示BM201可能具有全身性的免疫激活作用。 

    疗效维持时间长:在高剂量组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在治疗结束后5-6个月内肿瘤仍持续缩小。这表明BM201可能具有持久的疗效维持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并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医脉通:鉴于目前的优异结果,能否请二位教授分别从临床和基础的角度谈谈,对于BM201的后续开发或优化有什么推进计划? 


    0001.png

    后续的开发工作中,我们希望能够探索联合免疫治疗的潜力,特别是以联合系统性免疫治疗的方式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度探索。例如,我们计划与现有的PD-1抗体或其他治疗手段联合使用, 以期实现更持久的疗效维持以及更优的疾病控制效果。目前,这一方向的研究也正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和李茹恬教授的团队紧密合作,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0002.png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项I期临床研究:首先,我们未将该治疗与全身性治疗联合使用,目的是更清晰地观察药物单独应用时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此外,无论患者体内存在多少病灶,我们仅选择其中一个病灶进行注射,这种设计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更明确的安全性数据。 

    目前,I期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了这一治疗模式的安全性。因此在后续研究设计中,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多病灶治疗:对于体内存在多个病灶的患者,我们可能会尝试对不同病灶进行同时或分批的原位疫苗注射,以期望这种调整能更有效地激发患者体内的免疫反应。 

    联合治疗策略:正如刘庄教授所言,我们后续计划将其与其他全身性药物治疗相结合。 


    医脉通:在全球肿瘤疾病负担愈发沉重的今天,我们尤其渴望更多全新机理的一类新药的出现,以丰富抗癌武器库, 能否请二位教授结合经验谈谈,对BM201或免疫激动剂这类药物的未来应用有哪些展望? 

    0001.png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以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新型肿瘤治疗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临床实践带来了许多全新的选择。同时各种前沿技术也在不断涌现,推动着这一领域的持续进步。从我的角度来看,未来的肿瘤治疗方案可能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即通过多种机制和多种治疗手段的协同作用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工作者,我们始终致力于探索新的作用机制,开发创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些新策略与现有的治疗方案相结合,通过联合应用来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这是我对未来肿瘤治疗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0002.png

    我非常认同刘庄教授的观点,肿瘤治疗需要综合性或整合性的治疗体系。我们所报道的BM201是一种用于瘤内给药的创新剂型。事实上,瘤内原位免疫注射这一治疗方式在人类医学史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然而由于早期对免疫治疗原理的理解有限,加之技术和药物研发的局限性,这一疗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这一疗法才重新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前,刘宝瑞教授团队与刘庄教授团队紧密合作,一方面,开发了TLR激动剂,工程化细菌等多种新型体系: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瘤内原位免疫注射的系列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江苏省正式获批临床应用。未来,通过注射技术的不断提升、药物和剂型的持续革新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协同发展,原位疫苗治疗模式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疗效。在本次大会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创新药物早期临床研究的成果,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活力和研究潜力。希望这些研究能够不断推进,最终切实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A4-104

    电话:0512-69386599

    邮箱:info@innobm.cn

    版权所有©2024 苏州百迈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3002766号-1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5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