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col.org.cn/?p=27522
“好了,提问吧!”办公室里,面对记者采访,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庄教授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这也很正常,没什么特别。”“科研工作者都是这样。”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这样的“刘庄式回答”,一度让采访陷入“尬聊”局面。
身兼教学和行政多个职务,长期快节奏的工作,让他早已习惯了直奔主题,高速高效。“不管多忙,都要保持对纳米研究领域前沿热点的学习,充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谈到自身的纳米生物研究,刘庄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27岁博导追逐纳米梦
在旁人眼里,刘庄就是妥妥的学霸一枚。一路顺遂,2004年刘庄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同年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四年的科研生活中,刘庄的研究兴趣跨越材料学、化学、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这为之后的纳米生物医学交叉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打开了他的纳米研究大门。
2009年,对刘庄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他决定从美国回国发展,此时恰逢李述汤院士在苏州大学组建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学院秉持国际化理念,提供了一流的研究平台和学术环境。基于相同的教学理念,刘庄第一时间就加入了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并组建研究团队,并成为一名年仅27岁的博士生导师,带领团队开启科研项目研究。
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刘庄教授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总引用超过39000次,获得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多个国内外学术荣誉。近年来,刘庄团队一直专注于纳米生物医学材料与肿瘤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并围绕肿瘤诊疗中若干挑战性问题,发展了基于新型纳米探针的高灵敏活体肿瘤影像技术,探索了多种基于纳米技术的肿瘤治疗新方法,在纳米生物医学这一新兴多学科交叉领域收获颇丰。
保持对科研的敏锐度,诀窍是什么?“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刘庄一语中的,不断多忙,他都要抽出时间追踪前沿学术热点,“看文献,或者参加会议,这些都是充电的好时机。”这种见缝插针式的高效率学习,让刘庄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科研不靠时间“堆”出来
“刘老师真的很认真,很负责,跟他学习让我收获很多。”学生质朴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位年轻老师的感恩之情。不论多忙,刘庄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每周坚持跟进每位学生的科研进展情况,即使出差熬夜,听取学生的工作汇报永远是他的“第一要务”。因为年龄相仿,他和学生们基本没有代沟。刘庄笑言,在科研上,自己从不会强制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决定,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学生是否采纳也完全靠他们自己体悟。
作为导师,在学生培养方面,刘庄也在不断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想法,“每个人的擅长不同,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需求,因材施教”。他不建议学生长时间“泡”在实验室,钻牛角尖,“科研不是靠时间堆出来的。”刘庄解释说,如果科研走进了死胡同,与其花时间“磨洋工”,不妨暂且搁置,先转移注意力,等时机成熟,或许会“柳暗花明”。
他培养的毕业学生中,多位进入高校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其中3人任教授/研究员,4人任副教授/副研究员,2人任助理研究员,且有3位已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最近,刘庄团队又获得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该团队基于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发展了一种放射免疫联合治疗策略用于肿瘤治疗,在多种动物肿瘤模型的实验中验证了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不同于传统治疗方法,该治疗策略在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该项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据了解,纳米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并迅速发展的交叉科学,研究内容几乎涉及现代科技所有领域。虽然发展时间相对不长,但纳米科技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未来核心竞争 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新经济增长点的支撑技术之一。
刘庄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与纳米技术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已呈现出了与国际一流水平并跑的发展形势,“有幸见证过去十年我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时很荣 幸为纳米技术科学研究发展贡献了微薄力量”。不过,虽然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已经迎头赶上,但在纳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方面,我国目前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
“科学没有止境,我辈任重道远。”刘庄坦言,推进基础研究大步走向临床转化,是当前的短板所在,因此这将是团队未来坚持的发展方向。基于前期的基础研究成果,未来团队将面向临床实际需求和临床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工作,通过与医院和产业界合作,全力以赴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